注意力、時間、精神,是準備考試的三大敵人,今天我們來聊聊「時間」。
面對考試,時間是最大的敵人。
時間是影響「考試的讀書方法」最重要的關鍵。如果不清楚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讀書,等於戰場上的士兵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子彈可以用,這場仗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。
每個人擁有的時間相同且固定,在有限的時間內讀懂的範圍必然有限;培養好的讀書習慣到身體能自動記憶反應也需要時間;而熟悉考試範圍到熟練精通,更是需要時間。
因此,「有多少時間可以讀書?」,是面對有時間壓力的考試時,最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。
在擬定具體的方法並開始執行之前,首先要做下面二件事,才能制定良好的讀書計畫,放大時間的價值,讓時間變成自己的盟友而不是敵人。
1、評估可支配時間
一週 = 168 小時;
每天至少睡足7小時,一週平均佔去49小時;
每天吃飯需要2小時,一週平均佔去14小時;
每天通勤移動需要30分鐘,一週需要3.5小時;
每天盥洗需要30分鐘,一週需要3.5小時;
每天休閒運動需要1小時,一週需要7小時;
把一週擁有的總時間,扣除必要生活作息:
168-49-14-3.5-3.5-7= 91 小時
假設距離會考還有12週的時間,
91×12= 1092 小時
1092小時,平均分配國文(作文)、數學、英文、社會、自然,5科各分配約200小時,
假設每個科目再細分成50個大單元或大重點,平均每個重點有4小時可分配,用來讀懂、複習、熟悉、寫題、再複習。
評估完擁有的時間彈藥後,才能善加利用時間價值,在衡量個人學習狀況之後,才能更有效率的安排讀書進度。
2、合併放大時間價值
《賣油翁》的作者歐陽修,曾說過讀書思考的最佳時間,「三上」:
「余平生所作文章,多在三上,乃馬上、枕上、廁上也。」
意即他這輩子所寫的文章,都是在騎馬通勤的時候、躺在床上休息的時候、在上廁所的時候,把握空閒、獨處、安靜的機會寫出來的,看起來刻苦勤學,其實他只是放大了時間的價值。
上帝公平的給每個人一天24小時,成功的人會在有限的時間內,將時間價值極大化。古代的人需要吃喝拉撒睡,現代人也是如此;古人利用馬匹,現代人利用車輛。條件不同但本質相同。
沒辦法讓上帝多給我們一點時間,只好把不同活動「佔用」的時間加以合併。
生活中必要活動所佔據的時間,都是不可合併的,例如我們沒辦法「邊睡邊吃」「邊吃邊拉」「邊洗邊睡」,但讀書、休閒、興趣,有許多部分是可以跟必要活動合併的,特別是針對準備考試的讀書。
例如:
刷牙洗臉的時候,可以練習「英聽」;
走路移動的時候,可以用小字卡記誦「背科重點」;
吃飯的時候,可以重新檢視「筆記」;
只要感受一下在每個時間所從事的活動,會發現有很多看似零碎的片段可以利用,而這些片段會大大的增加自己讀書效率,甚至正面影響一般學習的時間。
假如主要休閒娛樂是使用社群軟體或手遊,即可以跟生活必要活動的時間結合,讓時間區分成
讀書的時間/玩樂的時間
而玩樂就和生活的必要活動結合。這樣無形中,就增加了許多放鬆休閒的時刻,也不會影響自己讀書用功的節奏。
懂得分配時間並確實執行,你已經贏過一半的人;如果能持續,你又強過了80%的人。剩下的才是比較天資的高低。
大部分的學霸,不是最聰明的,而是最有效利用時間的人。
準備會考,從合理的評估分配時間開始。
現在開始,永遠不嫌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