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不擅長✖✖科,該放棄嗎?
努力了一段時間都沒進步,該怎麼辦?
不論是誰,念書時總不可能一帆風順,甚至有時候會感到痛苦,
特別是準備考試的時候。
辛苦一段時間,成績還是不見起色……
要努力的科目太多,萌生放棄的念頭……
感受不到自己的進步,有撞牆的感覺……
這些拚考試產生的負面感覺都是正常,而且經常發生。
只要你持續努力認真面對一件事,愈是困難的挑戰,愈容易發生倦怠感。
這通常代表你很認真,只是找不到方向。
Q:那要怎麼改善呢?
A:針對最弱的部分加強,增加練習強度,強化練習頻率。
因為努力時產生的倦怠感,一方面來自於身體無法的適應,一方面來自於低成就感。
拚會考時,自己比較弱的科目,都會為自己帶來這兩種感覺,
導致覺得讀書不順、成績沒有起色、努力沒有回報。
因此最重要的心態,就是「誠實面對」自己最弱的科目,
用更有效的行動與策略改善撞牆期。
會考的分數是等級制,不需要分分計較,當然也無法以強補弱。
跟其他類型的考試相比,在考試策略上更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科目。
一般人的讀書心理,都會從自己擅長的科目著手,
甚至因為喜歡+擅長,更容易投入長時間在自己擅長且喜歡的科目。
念書的時間及個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,
一旦花了太多時間在擅長的科目,就沒有多餘的精力放在弱科,
弱科缺少練習強化,成績就不容易有起色
沒有進步更容易倦怠,自然會萌生放棄的想法。
因此,要讓自己在長期多科目的考試奮戰過程中,要有持續的進步動力,
最差的策略,就是「強科恆強,弱科放棄」的極端想法。
反過來,應該採取「強化弱科」「強科持平」的衝刺策略,
甚至在距離會考11週的現在,應投資大量的時間精力在最弱的科目,先拉到平均值。
強的科目已經很強了,花再多的時間,能成長的幅度其實有限,
甚至一段時間持平不會成長,反而會因為小失誤而出現退步。
弱的科目則否,會長期成績低落的科目通常不是因為受限天資,而是缺少投入時間
只要花時間投入弱科,表現很容易就可以達到一般水準,讓平均提升。
從C級分進步到B+甚至到B++,會比從B++穩定進步到A要來得更容易。
一般人的建議會是強化強科,弱科只要做基本的練習。
但處於長期停滯、沒進步、缺少動力的階段,通常是因為策略選擇失當導致。
要有「進步」「成長」的感覺,自然是針對較不擅長的科目投入資源與心力。
針對不擅長的科目,列出預計投入的時間與計畫,用成績表現來分配讀書時間。
愈是離自己平均表現愈差的科目,就是應該投入最多時間讓它成長,
擺脫負面情緒,維持成長,讓自己心情一直處於正面積極,在後期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結論:
不論從心理層面,還是從投資報酬率角度,還是現實考量的可行性,
針對考會的衝刺努力,現階段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心力在弱的科目上,
維持成長進步的動力,擺脫撞牆停滯期。
會考倒數 78 天!!大家一起衝衝衝!!
(以上圖片均出自 Pixab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