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分別從三個不同的面向,分析112年會考作文試題相關議題,
以及未來的考試趨勢和同學們需要的寫作訓練。
一、112年會考作文新聞爭議:
112年會考作文試題,與康軒教材的爭議雷同爭議,經媒體轉載發酵後,引起諸多的討論。
其實,從「試題寫作要求」的考試本質來分析,兩者只要素材相似,
寫作任務卻是完全不同的型態,也不具備可比性。
寫作任務卻是完全不同的型態,也不具備可比性。
只能說,這個爭議只是新聞性的炒熱度,不是很重要。
康軒教材的作文題目,要求同學們寫「觀影經驗」,而且是限定在個人的「最愛」,
其實是非常傳統的作文命題方式,
其實是非常傳統的作文命題方式,
直接限定同學思考作答的範圍,是侷限在非常特定的經驗範疇裡,
而且談的是「個人」「喜歡」「類型」「經驗」。
而且談的是「個人」「喜歡」「類型」「經驗」。
這類型的命題,其實不只康軒,很多作文教材都有類似的題目,只是沒有附上統計圖表。
而且「我最喜歡的電影」這種寫作主題,從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很常出現在寫作練習裡,
對同學來說一點也不陌生。
很多寫作教學的老師,包括老王,在大考前的寫作題材儲備教學裡,
都會請同學們簡單寫下自己最愛的電影是什麼,以備不時之需,其它還包括:
我最愛的一本書、我最愛的一首歌、
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、我最欣賞的一位公眾人物……等等,
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、我最欣賞的一位公眾人物……等等,
這些考試作文題材的儲備,包括「電影」,都是同學們在考試「前」,可以預先「準備」的練習,可以事先寫出來。
因此,就作文命題的寫作要求來說,康軒習作的題目,其實非常傳統,而且基本。
二、112會考作文分析
112年會考作文,在「寫作任務要求」上,則完全不同。
會考作文的寫作要求必須做到三點:
1、「理解並詮釋」統計圖表
2、與個人經驗結合,寫出「經驗和感受」
3、設定寫作目標,提供「見解和價值」
考生必須做到這3點,才能完成基本的寫作任務。
所以,就「任務形態」而言,會考作文和康軒習作沒有可比性,甚至是不同類型的寫作要求,
當然,會考的考生完全可以把會考題目寫成「我最愛的電影」,朝這個方向發展,
但這個寫作策略在會考試題的「寫作任務要求」裡,並不會特別吃香,甚至有可能寫到離題,
只談個人的喜好,而缺少對圖表的理解與詮釋。
因此,如果只從相雷同的圖表就直接推論兩者相似,
甚至引伸出「洩題」、「圖利」、「不公平」的話題,都只是炒作,
甚至引伸出「洩題」、「圖利」、「不公平」的話題,都只是炒作,
而缺少對「作文命題」這件事的本質思考,只是為了新聞熱度出現的相罵本而已。
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學現場教師,甚至學生,都可以輕鬆的分辯出兩者寫作任務是非常不同的,
相似的圖表,並不是重點。
相似的圖表,並不是重點。
嚴格來說,112年會考作文的命題廣度與視野,比新聞爭議的康軒教材高出許多,
至少在命題思考的層次上,不在同一個位階。對懂得設定寫作任務的學生來說,
其實會考作文是很好寫的,因為「什麼都可以寫」,完全沒有限制,
這點可以等心測中心公布樣卷後就可以證明。
這點可以等心測中心公布樣卷後就可以證明。
實務上,這種命題方式比較接近學測國寫,既有開放性的問答意含,又保留引導寫作的任務提示,
對習慣思考的同學、對公共議題寫作熟悉的同學、對習慣反思論辯的同學來說,
這種題目其實反而相對簡單許多。
這種題目其實反而相對簡單許多。
重點就是在個人的「寫作目標設定」上面,同學到底想「設定什麼主題」來寫?
理論上,這個題目可以從「大眾流行與個人偏好」寫觀影經驗;
也可以從「流行電影」寫社會風氣;
更可以從「類型電影」寫多元文化……只要設定寫作目標,什麼都可以寫,怎麼寫都不離題,
當然,關鍵還是在第一步,詮釋理解統計圖表。
會覺得這次會考作文比較難的同學,也是在這個「第一步」會感到困難,
而這個困難並不是圖表難以理解造成的,是「陌生感」帶來的。
112作為白老鼠第二屆考生,老王在考前的作文猜題影片裡,
就有提到這個可能的新的命題趨勢,也可以說是完全命中,
就有提到這個可能的新的命題趨勢,也可以說是完全命中,
就考後一些同學在影片下方讚美老王的誇張留言,和家長私訊老王的感謝留言裡,
都可以看出只是因為「事先的心理準備」,
就讓考生「感覺」在面對這種「陌生題型」時,覺得有所幫助。
就讓考生「感覺」在面對這種「陌生題型」時,覺得有所幫助。
相反的,對會考作文試題變動毫無心理準備的考生,
甚至連「議題設定」「論點提出」「說明分析」
甚至連「議題設定」「論點提出」「說明分析」
都從未提筆寫作練習過的同學們來說,感受當然就會是「今年作文好難」。
三、未來會考作文趨勢與能力養成
不論是教育部,或是政策制定的學者,或是教學現場,都是一個極端保守封閉的小圈圈。
本文的重點不在於政策批評,要點出的是,因為保守,
所以「用考試引導教學現場,希望作出積極的教育革新」,
所以「用考試引導教學現場,希望作出積極的教育革新」,
這件事,是教改30多年來的真實狀況,這裡不作效果評價或優劣分析,要指出的是,
111年和112年會考作文試題,以及其它公布的預試題,其本質是一種政策溝通,
引導教學現場做出改變的溝通,透過明確且強烈的訊號,
告訴教學現場的老師們:你們的寫作教學應該改一下了。
告訴教學現場的老師們:你們的寫作教學應該改一下了。
這種釋放訊息的方式,就像大考的國學語文常識愈考愈少,不再測驗修辭辭格的類型與分類,
都是相同的「考試引導教學改變」的訊號模式。
所以,未來,這種新型態的會考作文,將會是一種常態。
一種:
「理解圖表文字」→「詮釋分析資訊」→「設定寫作目標」→「完成寫作任務」
的新型態作文
「理解圖表文字」→「詮釋分析資訊」→「設定寫作目標」→「完成寫作任務」
的新型態作文
它本質上還是引導式寫作,只是更加多元,更加開放,更有挑戰性。
這是好事。只是在題型的設計和寫作任務引導的技巧,
要針對國中生再進行優化,以符合教育現場。
要針對國中生再進行優化,以符合教育現場。
對教學現場的老師而言,絕對是利多。可以透過講解課文的同時,多給予同學們閱讀詮釋的技巧,
不要再浪費時間講解修辭辭格,不要再補充過多難以消化的國學文化常識,
並應在課文講解後給予簡單且常態化的寫作任務,在教學現場同時進行讀寫教學,
綜合提升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。
綜合提升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。
對國中生來說,可見的未來,國文考試的紙筆讀寫要求會愈來愈多元,
因為資訊時代過量的訊息其實並不等同於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步增長,反而更需要傳統的讀寫訓練,
協助同學們更好的篩號、消化、利用資訊的便利與強大。以後的國文學習,
需要背的練習會愈來愈少,需要「寫」的機會會愈來愈多,
愈是能「寫」,就愈能進行「閱讀與反省」,
愈是能「寫」,就愈能進行「閱讀與反省」,
而這個能力愈好的學生,國語文能力就愈強,
甚至,能力好的同學未來在面對國文考試時,是不需要準備的,
甚至,能力好的同學未來在面對國文考試時,是不需要準備的,
平常多完成一些「閱讀寫作任務」的練習,就夠了,
甚至對於其它學科的整理能力提升,也是100%有益。
甚至對於其它學科的整理能力提升,也是100%有益。
以上,花了一點篇幅分析112年會考作文的試題,也提供一點趨勢展望。
附上老王考前做的會考作文考前猜題的影片,內容與本文互見。
另一個連結,是google表單問卷連結。
有鑑於在不同平台上,詢問老王在國語文寫作教學、親職教養、親師生溝通等等相關的問題很多,
由於時間精力有限,老王先做成這個表單,記錄問題。
如有垂詢的議題是許多人共同想知道的,
老王就可以優先寫成文章,如果是寫作就拍成影片或課程,未來還會透過podcast節目,
希望在職涯經驗和專業領域的累積,能夠幫助更多的同學和家長,教學相長。